4/22/2010

E-PL1 傻瓜不傻瓜?

E-PL1這部機器對我而言是漫新鮮的一部相機,因為規格坐落在小DC 與 DSLR 之間,所以對它的操作介面當然需要好好的介紹一番,而介紹的重點也會放在傻瓜功能上。

基本上 DSLR 可調整的功能,這台相機全部具備了 (暫且不論操作按鍵的方便與否),但是要特別提出兩項功能,是我曾使用過的 DSLR 所沒有的功能:
  • LiveView LCD的色溫調整功能:長久以來使用各種數位相機,一定都被LCD螢幕色偏問題困擾過,這功能讓相機上的螢幕顏色可以調校到跟偏好使用的電腦螢幕顏色較一致。這功能是相當值得掌聲鼓勵一番!
  • 各項預設色溫偏移調整功能:這項功能提供也是相當有趣,可以針對機身內建的各種預設白平衡,作色溫微調。讓原本對預設白平衡準確度有疑義的人,可以自行調整,其實等於多給使用者好幾個自訂白平衡的功能。
再來就開始進入傻瓜功能的介紹。E-PL1 總共提供了三大類的傻瓜功能,第一種是 SCN 模式,這應該是在 DC 上相當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拍照情境選擇模式。


E-PL1 共提供了 2x 個的情境選擇,讓使用者可以依照現場環境與想拍出何種照片來選擇情境拍照,操作也相當傻瓜,只要切換到 SCN 模式,按下 SET 鍵,從選單中依照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模式拍攝。


但是上述的 SCN 模式還是要靠人現場判斷切換情境場景,接下來介紹的第二種傻瓜模式,這真的是傻瓜中的傻瓜了...XD。選擇 iAUTO 模式時,由相機自動選擇最佳的拍照模式,另外再加上 i-ENHENCE 功能自動協助強化提升相片的真實度與臨場感。以上為官方說辭,不過這種模式下試拍了幾張相片,應該說的較明白點;就是拍出來的相片顏色與對比的確是比較討喜。


另外 iAUTO 另外也提供了一些參數調整,藉由 LiveView 可以很快的調整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切換到 iAUTO 模式,按下 SET 鍵,就會在畫面右側出現參數選單。


第一項是提供色彩飽和度調整,可以讓相片在顏色濃郁與黑白之間作微調,快速調整出自己偏好的相片顏色。


第二項是調整色調,可以讓相片在暖色調與冷色調之間作調整。說穿了;其實就是可以快速調整相片色溫。


下方的圖是官方提供的操作範例,利用右側拉桿 (對應上下按鍵) 上下快速調整色調。


第三項是調整光暗度,可以快速調整相片的明暗程度,協助增減曝光值。


第四項是調整背景模糊化,這是很多人想入門 DSLR 的原因,這功能稍後重點介紹。


第五項調整拍攝動感效果,其實變相就是控制快門速度,利用這項控制可以拍出有殘影的動感相片,或者是瞬間被凍結的相片。


接下來就是針對背景模糊化這參數來重點介紹....


在選擇背景模糊化參數後,按下 SET 鍵,畫面右側出現拉桿可調整背景模糊程度。


以下測試皆以 Olympus E-PL1 接上 Panasonic 20mm/f1.7 所拍攝之測試相片。
1.拉桿未調整時 (中間位置) 拍出來的效果


2.拉桿往下調整成最銳利 (下方位置) 拍出來的效果


3.拉桿往上調整成最模糊 (上方位置) 拍出來的效果


我想...相片已經說明了一切,重點是 iAUTO 的直覺式的參數調整功能,讓原先使用 DSLR 要去了解的白平衡、光圈、快門與曝光值的一些攝影基礎觀念知識,透過參數定義而被轉換讓入門者更易懂的語言,這樣的轉換也讓拿這台相機拍照的人更可以輕鬆享受拍照的樂趣。

最後要介紹的傻瓜模式算是玩樂模式,ART 模式;提供六種數位濾鏡讓使用者運用。


切換到 ART 模式,按下 SET 鍵,就可以從選單中選擇各種數位濾鏡使用。


以下是六種數位濾鏡的官方說明圖片與文件:


  • 濃化色調效果(流行藝術)
    增強色彩效果,使影像更強烈、鮮豔,創造出流行藝術感的高衝擊性。
  • 柔焦效果
    創造出迷濛、超脫的氣氛,使主體有如夢幻般的感覺。
  • 棕色調
    提供影像古老的褐色色調,柔順的對比與細膩的陰影。
  • 懷舊相片粗粒子效果
    此效果重現豐富的顆粒狀,喚起黑白照片的色調,賦予照片戲劇般的感覺。
  • 針孔相機效果
    此獨特的色調,重現猶如廉價相機拍攝出的暗角效果,就像玩具式相機所呈現出的感覺。
  • 透視效果
    加強顏色與對比度,並讓周圍影像模擬扭曲,創造出縮小模型攝影的透視感。
就個人觀點,E-PL1 其實在市場定位相當明確,主打從 DC 想入門 DSLR 的客群。它的重量與體積打破了原先拍照帶器材是件負擔的想法,而學習拍照要了解一堆枯燥理論的流程也因為簡易的參數定義轉換,而讓拍照變的更容易!


最後分享一個比較進階的觀念,鏡頭實際焦長與等效焦長到底拍出來的相片有什麼差異?
就以 m4/3 的 20mm 鏡頭等效焦長相當於 135FF 40mm 鏡頭。
以 135FF 鏡頭焦長標示為標準:
實體焦長 20mm 的鏡頭,其視角約為 94 度。
實體焦長 40mm 的鏡頭,其視角約為 58 度。
在感光元件 or 底片大小不變的狀況下,拍攝位置距離、對焦物(點)不變的狀況下,大家就可以想像同一個畫面下,20mm 鏡頭下必須塞下比 40mm 鏡頭更寬廣、更多的景物入畫面,所以 20mm 可以拍下很寬廣的畫面,但是同樣景物在畫面上相較 40mm 鏡頭就會變小,相對也比較不易產生淺景深,而且也容易發生變形現象。

以上面例子而言,所謂的等效焦長,其實就是拿實體焦長 20mm 鏡頭所拍攝出的照片,去裁切成實體焦長 40mm 視角的相片,這時相片裡的物件與入鏡的景物範圍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是就會發生物件之間因為距離而在相片上產生相對體積大小之不同,視覺的空間感也會不一樣。沒有孰好孰壞,只是會讓使用 135FF 的使用者產生一些距離與視角習慣的混淆。

以下就是分別用等效焦長與實體焦長所拍出之測試相片,大家可以嘗試去感受兩張相片的差異。
E-PL1 20mm/1.7 (135FF 等效焦長 40mm)


5D Mark II 24-105/f4 (使用實體焦長 40m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